热烈祝贺《程岩先生讲站桩—追忆王芗斋老先生》讲座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程岩先生讲站桩——追忆王芗斋老先生》要开讲了!

今天是公元2018年8月25日,由“武术自由谈”助澜推出的,纪念追忆王芗斋老先生的拳学思想和拳道理念的讲座活动,在紫气东来的北京朝阳内圣堂开始启动!

今天是公元2018年8月25日,今天的讲座是程岩先生第一次公开宣讲师爷王芗斋老先生传授给他的站桩心法,也是程岩先生对成就自己学业修为的王芗斋老先生、程志灏老先生最衷心的怀念!更是程岩先生牢记姚宗勋、王玉芳、杨德茂等前辈的教诲之恩,及对第二代诸位前辈的深切怀念!

今天是公元2018年8月25日,宣讲纪念活动由在京著名意拳传人、姚宗勋先生亲传弟子武小楠先生主持,来参加活动的有,在京的意拳第三代弟子魏玉柱先生、杨建友先生、程京显先生、杨鸿晨先生、李全有先生、王成先生、金桐华夫人路宁女士、张铁良先生的代表、德高望重的北京科技出版社人文武术事业部副编审,原《武魂》编辑部副主编常学刚先生,原新华社稿件中心主任、现新华社老干部局书记周立宪先生,原中央电视台资深记者、健康专家丁晓音博士,空军著名摄影家卢炳广先生,国家统计局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吴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飞先生,国学内圣堂教育基地创办人、北京大学教授吴静波女士、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夕阳红爱心基金执行主任马茹翰先生,央视网贾勇先生等国内外知名人士,以及来自祖国各地的武学研究者、站桩爱好者五十多人前来听取程岩先生精彩的宣讲和精准的解说。

今天是公元2018年8月25日,程岩先生清逸典雅、神采奕奕,谈笑风生,引经据典,如数家珍般地讲述自幼与王芗老习桩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拳道中枢》之奥理精微,为站桩修习者解惑站桩之原理、概念、作用、方法及步骤,共同探索武道之门径;课后,及与部分桩学爱好者就桩法之深入做了详细的探讨和讲解。

今天是公元2018年8月25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讲这些东西,谨以此告慰王芗老和各位前辈的在天之灵!”,程岩先生满怀着对师爷无比的怀念!满怀着对父亲亲切的怀念!满怀着对各位前辈深切的怀念!发自内心的向我们大家倾诉着……!

今天是公元2018年8月25日,是中元节,是民俗中祭祖的日子。这是冥冥之中上天的安排,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程岩先生率领我们大家一起“追忆王芗斋老先生”我们的先师祖!

探本究源诉本清,
追忆先贤祭神明!
深邃哲学道理处,
精微一点初始中。

“程岩先生讲站桩—追忆王芗斋老先生”筹备组供稿

声明:原发文中,国家统计局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吴祥职务有误,特此订正!

忆拳界先辈,感流行时弊

2018年8月25日,受朋友之邀,有幸聆听了程岩先生的一堂讲座《程岩老师讲站桩——追忆王芗斋先生》,很是受益。讲座由意拳第二代掌门人姚宗勋先生得意弟子武小南先生主持。参加此次活动的有意拳第三代传人及他们的学生和嘉宾共五十余人。

王芗斋先生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丙戌年)11月24日(农历十月二十九日)生於河北省深县魏家林村。名尼宝,号宇僧,字芗斋,晚年自号矛盾老人。幼患喘病,久治不愈,家与形意拳巨擘郭老云深有戚谊,随送至郭老家中习拳以求健身,得郭老青睐,于易簧之年将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每日勤习,数年功力大增。1913年,先生28岁,武艺辄声京都。后曾遍访拳学,以拳会友,在与众多高人切磋交手过程中,屡胜强悍之人,越显威名。

程先生自幼练习站桩,现仍自称业余的业余站桩爱好者。讲座开篇,程先生首先提出了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中国拳文化的哲学理论依据是什么?王芗斋老先生原是一位连手提四十多斤重物都走不了三米远,而且喘的厉害的患者,为什么能够在那个动荡、混乱、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开创出这个拳法别开一面的特殊拳学?籍此,程先生开始了这次追忆王芗斋老先生的讲述。

程先生首先介绍了王芗斋老先生的生平简介和自己家庭与王芗斋老先生是世交的关系。王芗斋曾在程先生父辈家居住,王老有意让程先生之父撰写自传,遂将一些鲜为人知或知之不详的经历和往事详细告之。程岩先生青少年时在中山公园得王芗老亲授初习站桩功法。

讲座中,程先生用生动的事例讲述了王芗斋老先生习拳的经历和利国利群的夙志。通过程先生的讲述,听众深入了解了王芗斋老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和开创这个特殊拳学的初衷,即《拳道中枢》的要义。

程先生阐述王芗斋所著《拳道中枢》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根基,梳理各拳种而总览其精髓,其文首:“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命派,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程先生脱口原文,朗朗诵之,使听众精神为之一振。

反观身边,刚刚在暑假中进行军训的初一新生,三千多学生,军训第一天有近40位学生几乎晕倒,此刻听程先生念诵王老先生几十年前所言尤为感叹,现如今的学生太需要接受这样的教育了——强身健体,利国利群。

何止拳道,我们的所有运动,小处看是为强健体魄,安身立命,大处看“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是彰显中国人精神面貌的需要。记得几天前看到过两幅漫画的对比,一幅画的是躺在烟馆里抽大烟的“东亚病夫”,一幅画的是现如今躺在床上玩儿手机的国人,同样的姿势,触目惊心的对比,我们有多少人正毁在玩乐之中。偶然一次在天坛公园发现早晨锻炼的大多都是中老年人,我们的年轻人呢?或许因为我已不再年轻,不懂年轻人的锻炼方式,应该还有体育馆健身、夜跑之类的运动吧,但愿我们的年轻人不是漫画中的人物,但愿多见到他们朝气蓬勃的面貌,在初生的朝阳中……一如王芗斋先生一身武艺扬我国威!

程先生每每讲到动情之处,目光如炬,神采飞扬;听众亦聚精会神,鼓掌称道。听众中有拳道中人,也有媒体人士、教育人士、社会团体负责人等,倘能将王芗斋先生对于拳学的精髓要义得以传扬,能够让今日年轻人以强健体魄报效国家为己任,程先生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的吧!

下午程先生还讲解了王芗斋亲授给程先生练习基本桩过程中的几个主要步骤、内容和方法,并躬身示范,亲自教授初习者练习站桩的方法。真是受益匪浅。

作者董翠红,北京二中老师

拳学重在述真:程岩先生讲站桩—追忆王芗斋先生讲座报道

2018年8月25日,意拳前辈程岩先生,在北京内圣堂为广大拳学、站桩、养生爱好者带来了一场重要的学术讲座《程岩先生讲站桩—追忆王芗斋先生》。讲座由意拳第二代门人姚宗勋先生亲传弟子武小南先生亲自主持,并有多位国内知名人士作为嘉宾参加,很多学员慕名而来,教室内座无虚席。

程先生数十年潜心参悟体认拳道义理,讲述当年与芗老习桩亲身经历,分享《拳道中枢》之奥理,为站桩修习者 解惑站桩之原理、概念、作用、方法及步骤。

本次讲座,资料丰富,讲述生动,列举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和功法解密,使广大意拳、站桩、养生爱好者对站桩及芗老拳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为后续的功法进境夯实了正确的基础。

在课间休息期间,学员们现场请教了站桩中遇到的问题,程先生均耐心的做了解答。很多学员和爱好者都认真的在一旁做着笔记聆听。

最后,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的落下了帷幕。

忆拳界先辈,感流行时弊

2018年8月25日,受朋友之邀,有幸聆听了程岩先生的一堂讲座《程岩老师讲站桩——追忆王芗斋先生》,很是受益。讲座由意拳第二代掌门人姚宗勋先生得意弟子武小南先生主持。参加此次活动的有意拳第三代传人及他们的学生和嘉宾共五十余人。

王芗斋先生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丙戌年)11月24日(农历十月二十九日)生於河北省深县魏家林村。名尼宝,号宇僧,字芗斋,晚年自号矛盾老人。幼患喘病,久治不愈,家与形意拳巨擘郭老云深有戚谊,随送至郭老家中习拳以求健身,得郭老青睐,于易簧之年将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每日勤习,数年功力大增。1913年,先生28岁,武艺辄声京都。后曾遍访拳学,以拳会友,在与众多高人切磋交手过程中,屡胜强悍之人,越显威名。

程先生自幼练习站桩,现仍自称业余的业余站桩爱好者。讲座开篇,程先生首先提出了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中国拳文化的哲学理论依据是什么?王芗斋老先生原是一位连手提四十多斤重物都走不了三米远,而且喘的厉害的患者,为什么能够在那个动荡、混乱、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开创出这个拳法别开一面的特殊拳学?籍此,程先生开始了这次追忆王芗斋老先生的讲述。

程先生首先介绍了王芗斋老先生的生平简介和自己家庭与王芗斋老先生是世交的关系。王芗斋曾在程先生父辈家居住,王老有意让程先生之父撰写自传,遂将一些鲜为人知或知之不详的经历和往事详细告之。程岩先生青少年时在中山公园得王芗老亲授初习站桩功法。

讲座中,程先生用生动的事例讲述了王芗斋老先生习拳的经历和利国利群的夙志。通过程先生的讲述,听众深入了解了王芗斋老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和开创这个特殊拳学的初衷,即《拳道中枢》的要义。

程先生阐述王芗斋所著《拳道中枢》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根基,梳理各拳种而总览其精髓,其文首:“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命派,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人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程先生脱口原文,朗朗诵之,使听众精神为之一振。

反观身边,刚刚在暑假中进行军训的初一新生,三千多学生,军训第一天有近40位学生几乎晕倒,此刻听程先生念诵王老先生几十年前所言尤为感叹,现如今的学生太需要接受这样的教育了——强身健体,利国利群。

何止拳道,我们的所有运动,小处看是为强健体魄,安身立命,大处看“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是彰显中国人精神面貌的需要。记得几天前看到过两幅漫画的对比,一幅画的是躺在烟馆里抽大烟的“东亚病夫”,一幅画的是现如今躺在床上玩儿手机的国人,同样的姿势,触目惊心的对比,我们有多少人正毁在玩乐之中。偶然一次在天坛公园发现早晨锻炼的大多都是中老年人,我们的年轻人呢?或许因为我已不再年轻,不懂年轻人的锻炼方式,应该还有体育馆健身、夜跑之类的运动吧,但愿我们的年轻人不是漫画中的人物,但愿多见到他们朝气蓬勃的面貌,在初生的朝阳中……一如王芗斋先生一身武艺扬我国威!

程先生每每讲到动情之处,目光如炬,神采飞扬;听众亦聚精会神,鼓掌称道。听众中有拳道中人,也有媒体人士、教育人士、社会团体负责人等,倘能将王芗斋先生对于拳学的精髓要义得以传扬,能够让今日年轻人以强健体魄报效国家为己任,程先生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的吧!

下午程先生还讲解了王芗斋亲授给程先生练习基本桩过程中的几个主要步骤、内容和方法,并躬身示范,亲自教授初习者练习站桩的方法。真是受益匪浅。

园清
2018年8月30日

https://www.jianshu.com/p/6f112398378f

泽井健一挑战王芗斋的故事

泽井健一与王芗斋

Kenichi Sawai (1903–1988) was a Japanese martial artist and a colonel in the Japanese army. He was an associate of Mas Oyama.

Having achieved a fourth-dan grade in judo under Sanpo Toku and a fifth-dan in kendo, Kenichi visited Beijing in 1939 to challenge Wang Xiangzhai, the founder of yiquan. He made several attempts to defeat Wang, including one where he fought with a shinai whilst Wang used only a stick. However, Kenich was soundly defeated each time. Kenichi subsequently applied to study under Wang, and was accepted. However, virtually all of his training was provided by Wang’s student, Yao Zongxun.

Kenichi subsequently returned to Japan, where he introduced a slightly modified version of yiquan which he called Taikiken.

泽井健一(曾被译作健一泽井)是日本的武术家,也是一名军队中的上校。1939年他来到北京挑战王芗斋,多次均以失败告终,其中他的竹刀也败于王芗斋的木棍,最后他决定向王芗斋学习。此后,他接受的训练基本都来自于姚宗勋。后来他回到日本,推广他自称为“太气拳”的拳术。

泽井健一
泽井健一


我看养生桩

(编者按:做文案、计算机工作过久的人或者学生,体型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扭偏的毛病。本文作者是一位对矫正脊柱身形有切身体会的站桩有得的同修,他身上反映出来的站桩功效作用,客观的说明了王芗斋老先生“特殊拳学”是健身、养生、益智之学,也为福利人群提供了健康的佐证;目前他已进入到习拳阶段,我们会帮助他努力完成他的“拳学梦”!)

人的健康出问题,有环境的影响,但更多是自身问题,人体是一个系统,不良生活习惯最终会影响到人体的代谢循环,至于问题从何处显现,人各不同。所以,养生其实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说着简单,但改起来并不容易,毕竟外界的诱惑太多,这便是几乎所有的养生功法都强调“松放”、“静守”的原因吧。 我们站桩,每天站一个固然重要,从养生论,更应该用它的精神去改善日常行站坐卧……

我站桩始于两年前持续的严重腰痛(以前有过,但不严重,所以不在意)。差不多三个月,疼痛明显减轻并且犯的间隔拉长,半年后基本正常了。而且,通过站桩,颈椎、右膝、左肩的问题也得到解决。前些时候调桩时,老师说,我的脊柱也已经正了。

我理解的养生桩:

一、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虽然叫意拳,但前提是正确的形,意自形生,因形取意,正确的形是基础,是敲门砖,要习惯到成自然。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进而生理作用心理、改变意识。

二、无为之用,各得自在
粗略地讲,躯干重于四肢,俗话讲“人老腿先老”,这是自然的取舍顺序。调平的骨盆、正直的脊柱撑起的空间,让我们的五脏六腑得以各在其位、各行其事。舒胸实腹(腹式呼吸)使得胸腔涨缩幅度加大,进而肺活量就大,人体代谢循环就好。

三、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站桩是自己的修行,应是纯粹的,不能掺杂功利色彩;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编后语:长空无碍白云飞的思维清晰,所谈体会有一定深度!那么,传统武术讲“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其实,“筋骨皮”也不是“外练”,因为人的气血藏在人体的毛发皮肉筋骨五脏六腑等各种组织内部,怎么能说“外练”?因此,只有真正做到“骨正、筋柔、皮坚”,才能具有足够的劲力,才能具备习拳养生之基础。这其中正身尤为重要,传统武术讲究伸筋踢腿,开架势蹲马步,实际上是要使练习者从初始阶段就具备“骨正”“筋柔”的根基,以达到神意运用时的形神(意)合一的要求,有正确的形才能有正确的神(意),两者合一不能有偏差,神(意)才能正确的指引形,才能有正确舒畅的气血流动和神经传导,从而正确的产生拳术运动的劲力气势;所以,师祖教导我们说:“姿势确是神意之代表,本能活力之所循”。

程岩先生点评:
@飞花梨似影

站桩,是心,息,身三者缺一不可的整体调整。是本性的彰显,本能的回复,潜能的激发,中道的践行。文中所说“骨正,筋柔,皮坚,才能具有……”之说,很不全面。须注意。当年姚宗勋师伯教诲我:“咱们这个拳是个整体,要学就全学,要教就全教。……。”要从“整”和“全”上理解。切切!

意拳(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诞辰130周年纪念会在京举行

中国网11月24日讯(记者 李云鹏) 2015年11月22日,意拳(大成拳)创始人,一代宗师王芗斋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宾馆隆重举行,本次纪念大会的主题是“王芗斋先生拳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旨在缅怀王芗斋先生毕生致力于创新发展祖国武学的民族精神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中国武协副主席邵世伟到会并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界同仁和意拳(大成拳)传人200余人参加会议。

“亚武联”主席霍震寰发来贺词,向大会举行表示祝贺并祝大会圆满成功。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武协副主席邵世伟致辞,代表中国武术协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对多年来致力于弘扬祖国传统武术的各位武术界同仁表示亲切慰问。邵世伟指出,意拳是祖国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王芗斋先生作为意拳的创始人和一代宗师,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王芗斋先生的一生是坚持实践、不断探索,积极推动武术理论创新的一生,不愧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武术理论家和改革家。邵世伟强调,我们今天纪念和缅怀王芗斋先生,就是要学习、继承和发扬他积极实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强交流探讨,共同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增强理论自信,推动祖国优秀传统武术向前发展。

一代拳学大师王芗斋先生,河北省深县魏家林村人,生于1885年11月24日, 卒于1963年7月12日。王芗斋幼年时跟随形意拳巨匠郭云深先生,习练形意拳之核心功法“站桩”,成年后历经大江南北参学万里,在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在儒、释、道、医、武的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形意、八卦、太极、鹤拳和少林等各门派拳学之精华,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创立“意拳”,四十年代被友人赠名“大成拳”。 “意拳”不以套路传承为目的,而强调以“整体均衡、发挥潜能,训练神经,改造生理”为要义,开创了近代拳学求真务实的新风。王芗斋先生为我国近代武学之巨擘,是武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将拳学的高度定义为“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王芗斋先生的拳学理论,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及认知理念,并以武术的表现形式,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会上,播放了为此次纪念大会制作的专题片《拳学宗师王芗斋》,杨月龙先生代表“大成武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原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社会部副主任刘普雷先生致辞,做主旨发言。王芗斋先生后人金桐华作大会发言,表示继承芗老拳拳服膺、利国利群的拳学思想的使命。原北京市政协副主席靳晋在致辞。香港著名导演唐季礼、北京尚中和医学研究院院长王眉涵作学术报告,到会嘉宾吴英华、张小元、卜志启、崔瑞彬、方长玉、倪保强、张铁良、程岩、宋福兴、徐静雯等即席发言。来自全国各武术流派名家和意拳传人进行了拳术交流表演。

期间,启动了“意拳(大成拳)单拳种研究中心筹办委员会”、“第一届中国意拳(大成拳)全国赛事筹委会”。中国红十字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吴昂坪做《站桩功的康复医学和慈善推广》主题发言。由红十字总会仁爱自然医学专项基金设立:“站桩功康复医学推广奖”,用以表彰和奖励站桩康复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推动人员,并启动“站桩功运动康复医学研究中心”。

http://news.china.com.cn/txt/2015-11/24/content_37142727.htm

程岩先生的习拳历程

习拳历程

1945年至1957年:接触王芗齌、姚宗勋、跟随杨德茂、朱晓亭等师叔师伯。从王芗齌讲“站桩”到有兴趣,进而向父亲学习“站桩”。
1958年至1960年: 跟随王老学习“站桩”。
1960年至1965年: 在家练习。
1976年至1979年: 跟随杨德茂学习;恊助王玉芳教授“站桩功”;,到昌平拜见姚宗勋。
1979年1984年: 跟随姚宗勋学习“站桩”。
1985年至现在: 遵父亲及几位师伯之命,回忆和记录学习“站桩”的经历和体会。

曾发表文章

1) 恊助王玉芳撰文“纪念先父王芗齌”)
2) 恊助王玉芳撰文“团结,继承,发展”

以上两篇文章均在《武魂》 杂志发表。

附:父亲程志灏,母亲刘富恩的拜师简要经历

王老在武技教练所教拳时,我家亲属在当时的陆军部供职,与王老既是同事,又是朋友,回到家中每每谈及王芗齌的技艺赞不绝口。我父亲喜武,两人心中仰慕王芗齌,几却拜师,因年小而未能如愿。

1943年,经王芗齌的师兄高月亭〈郭云深的学生〉介绍,我父亲程志灏到中南海王老处拜师,很受王老的喜爱,允其到中南海,由王老亲自教授。《拳道中枢》第一稿就是独让我父亲看的,并嘱其指出自己的看法。“身我放大”就是我父亲看后的一个体会。

1945年至1947年,王老从中南海前迁至我家居住。自此我父亲每日承王芗老教授并谈天说地。用王老的话说“一天见不到你( 指我父亲 ),心裹就像缺了点什么的”。

王老在我家居住时,全家老幼及亲戚、朋友( 常来我家的 )没有一个不学习站桩的。王老把我母亲看作自己的女儿,我母亲也把王老作为父辈一样地尊敬伺候,并跟随王老一起学习站桩,老少二位心抒兴致。

1960年,我父亲、张培炎与王老三人共叙师生情谊。我父亲一句“中国歴来有大成就的人后都死是留名,我看老师您也是如此”使得王老笑逐颜开。

1962年,从我处得知王老患病在津后,父母即去探望。从此我母亲每日前往王老处,予以服侍,即使父亲病重和住院病危时,也未闻间断过。王老曾一度 好转,向三师姑王玉白及某学生说:「我再好点儿,把宗勋叫来,要举行收富恩做干女儿和学生的大礼」。从此,互相转告,到王老处的学生都把我母亲的称呼从“弟妹”改为“师妹”。

1963年,王老病逝前,我母亲一直守候在旁,尽了一个干女儿,一个学生应尽的孝。我父亲出院之日,正是王老归天之时,使师生未能见到最后一面,我父亲总以此为憾。

告别王玉芳先生

2012年3月18日,上午8点,我国当代著名的武术家、养生家王玉芳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隆重举行。

仪式由张树新、李全有二人主持,李敏生先生致悼词,追悼会伴随着哀乐在庄严肃穆中进行,出席告别仪式除了王玉芳的家属以外,还有姚承光、刘普雷、崔瑞斌、薄家骢、姚承荣、许福同、杨鸿尘、王成、程岩、和振威、张铁良、武国忠、张鸿诚、王国强等三十余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意拳大成拳的同门学子、弟子约200人。

我国当代著名的武术家、养生家王玉芳先生,2012年3月14日病逝于北京中医医院,享年92岁。王玉芳是意拳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的次女,她生于1921年1月7日,自十三岁开始随父习武,尽得芗老拳学心法,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父在北京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及河北保定、天津等地讲学教拳,传授站桩功法,受益者众多,从学者逾千。

改革开放以后,在八十年代,她应香港意拳研究会霍震寰先生的邀请,到香港传授站桩功法,并被聘为永久师资培训导师;在九十年代,她又远赴欧洲法国等地讲学教拳,积极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武学文化、养生文化,在当地影响至深,使他们深为意拳养生、技击的功用效果而赞叹不已。

王玉芳先生在长期的讲学、教学实践中,还积极探求拳学理论、中医理论,先后出版了《奇功妙法》《王芗斋站桩功》《意拳站桩》等专著,在我国武术界、医学界有较大的影响。

王玉芳先生是王芗斋先生拳学思想忠实的践行者,是拳学事业发展的先锋,是我们晚辈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王玉芳先生精神不死!

王玉芳先生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