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程老的一句桩学妙语的理解

对人体进行受力分析,首先看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站桩是动态的一瞬间,是运动轨迹的一个点;外形的静态只是一种表象,应该有动感,若没有动感就是呆滞的死桩。即使是基本桩,也应该表现出文质彬彬的意态,程师尝言“站桩是自己觉得舒适,别人看着舒服”。

作者:飞似梨花影575

https://weibo.com/7213662980/HEtIHz0li

追忆王芗斋老先生:芗老教我学“放松”

(节选)在中山公园和芗老学站桩,站了一段时间后感觉比以前轻松、舒适、自然多了。但什么是“松”,怎样才能“放松”,我还是不知道,只能问芗老。芗老叫我伸出手,让我把手尽量张开,张到不能再张的时候停住,说:“体会体会这是什么状态?”,又叫我把张开的手慢慢放松,松到不能再松的时候,说:“体会体会这是什么状态?”说完,又叫我站好桩,芗老蹲下身,两只手扶住我两个膝盖,尽力向外分撑说:“体会体会小腹是什么状态?”,然后又把两个膝盖尽力向里夹合,说:“体会体会这两种中间的小腹是什么状态?自己琢磨琢磨吧。” 通过芗老的教授,我开始有些明白:“放松”指的是“松紧”的中间状态,间架配备的实质是使身体各部位都处于“松紧的中间状态”。有了这种认识,站桩的时候自己就有了调整姿势的规矩和标准,渐渐地对芗老所说的“休息中的锻炼,锻炼中的休息”,“傻子的架式,聪明人的功夫”,“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得中平”有了初步的理解。

程岩先生口述
园清笔录
2019年07月14日​​​​​​​​​​​​​​​​​​​​​​​​​​​​​​​​​​

难得一见的民国武林老照片

郭云深、车毅斋
郭云深、车毅斋
左起:程海亭、韩慕侠、周祥、李子扬、李星阶,摄于1919年
左起:程海亭、韩慕侠、周祥、李子扬、李星阶,摄于1919年
左起:李子扬、孙汝江、高振东、李星阶、张兆东、赵邃莽、王芗斋、苏景由、褚桂亭、黄文叔,摄于1929年浙江国术大会
左起:李子扬、孙汝江、高振东、李星阶、张兆东、赵邃莽、王芗斋、苏景由、褚桂亭、黄文叔,摄于1929年浙江国术大会
李怀白(左)、孙禄堂、李星阶(右),摄于中华武士会传习所
李怀白(左)、孙禄堂、李星阶(右),摄于中华武士会传习所
李子扬、李呈章、李星阶
李子扬、李呈章、李星阶

程岩先生香港讲座(部分内容)

枪有13种力, 即 [ 拔, 拧, 转, 扣, 裹, 刺, 挑, 磞, 绞, 推, 拉, 错], 练时要一样一样去练, 最后各力合一. 拳与枪要交替着练。

王老初稿是[拳道中枢], 姚宗勋先生看到的及现今流行的己是经修改后的第二版. 在初稿中王老有响应其它人对意拳的指责.

当站桩时, 王老经常用手扙去拉横其手肘。

站桩时, 王老叫设想自己是竹, 竹是人, 人是竹, 竹中心是空的, 只向上长。站桩时, 王老谓设想是小松树, 根向下长, 干向上, 树丫是肩, 树枝向外. 汗毛是树叶。

目视前方, 眼迷迷朦朦, 把前面的城墙看穿, 看地平线, 呼吸自然, 呼到地平线, 吸也到地平线。

技击桩, 后胯要夹球

站时如在大海中的一木板上, 不要掉下来, 如冲浪, 也有风平浪静时。

与刘建平(拼音)练推手, 先定步单推, 定步双推, 后活步单推, 活步双推。

一次王老看到他们推手, 走了过来, 与程先生兄长接手, 王老两手在上, 程两手在下, 程人不能动, 王老谓他们不是在练打圈吗? 为什么不打圈, 程谓打不了圈. 连想跑也跑不了。

王老谓只有一个浑元桩, 站好以后, 缺什么, 便用其它去补, 是补个人之不足。

[拳道中枢]原稿有一句 [立己立心人] , 但现在很多之版本皆没了些句。

王老谓郭云深之桩功只教了他, 以作为以其为传宗接代之代表。

程先生这次在港的讲座,我也有到场听,讲解差不多有一个半小时,前面的一个小时内容,朱雀先生亦大致用文字概括了,余下的半小时则是程先生集中讲解经王老亲自教导桩功内容后,又向姚宗勋老先生请益拳理内容,得以充实体会意拳.这部份我有录下,但效果很不理想.我或者会小心听录后再辑写成文字,放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如结尾部份,他回忆曾向姚老问何谓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姚老就给了他很精辟的答案…(我要找北京的师兄听清楚,或由他转写成文字)

他问甚么是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姚老说…紧而能”活”自必不僵………后面的要他自己去思考…后来程先生揣摩出…..松而能”整”自必不懈(我听出的大意如是)

當然 何謂活…怎樣整……這次沒說……….

注:程岩先生是芗老弟子程志灏先生之子,随多位师伯、师叔学拳,少年时曾受过芗老亲自指点,他将芗老的拳学思想核心总结为一个“中”字,可谓提纲挈领。